平海連海平
平海,這個地名的直接也隱隱驗證了這個漁村的簡約心性。
春節回家,陪小孩到一個小店買孩子們玩的鞭炮,沒想到小店的主人恰好是我的一個中學同學。習慣性的閑聊一下,臨走時看到他家門上的春聯覺得眼熟———原來春聯是這同學自己寫的。雖然字體不算十分有根基,卻還是很有心氣。聯句還是老句子,像“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一類的,但字體還是很灑脫的,看得人很高興。簡單的工作,開一個小店,安穩簡約的生活,卻自然中帶著一點文人氣,很典型的平海人的樣子。
在我印象中的平海各地的聯句中,還是當地人說的九隊的那個關帝廟早年的那一對門聯給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句子是“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這個聯句使得我長期對于對聯有著下意識的關注,同時也強化了我對于《三國演義》早期印象?,F在這個聯句,已經被改動了,再經過那里會有些回憶但也難免失落。而平海的城隍廟的對聯顯然更加大氣一些,書寫者也是當地更具影響力的一些長者;在城隍廟大堂下的六部神貢的對聯,包括聯句和書寫都顯得十分得體,稱得上遒勁豪邁。鄉村的文氣不在于名氣如何,而在于行文的自成一體,比起很多帶著匠氣的書寫者,這樣的書寫更顯得平海人的文章底蘊,十分耐看。
也還記得小學時候,我們的數學老師受氣時教訓這一批小孩,會說真是“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也是頗有文脈。
祖父早年也是村里的文化人,幫人做道場,很懂古禮文源,小楷也寫得相當漂亮?!拔母铩敝挟數厝藶榱吮4娉勤驈R的物品,城隍爺手上握的那個玉笏就一直藏在我們家中。八十年代初,村里舉行很正式的交接儀式,才把這個很珍貴的老物件,再次迎送到現在的城隍廟中去。還記得祖父的遺訓中會提到關乎玄異之事,叫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爆F在想起來,人世間許多事,常有“一語成讖”的事。
所以,“不可妄語”———是家訓。
到父親這一輩,家訓更加直接一些,比如:“賺食得勤,發財是命?!痹掚m然簡樸也更有時代感,但骨子里還是樸素的。
“能賺的每一分都要去賺,能省的每一分都要去省?!边@前半句很簡單,倒是后半句有些意外:“該花就花?!钡共皇呛罋?,而是說到離家之人,不必過于委屈自己。錢財之事事小,平安之事才大。
莆仙人有著“家貧子讀書,地窮栽松柏”
的古訓,而這個古訓在平海這個小漁村更深沉地體現出來。早年的平海,幾乎每一家都會出個大學生,沒有出大學生的家庭總是感受到很大壓力。按父親的話叫“有點抬不起頭來”。到近些年,雖然教育的整體競爭性不那么強烈了,但對于孩子的教育,平海人總是不遺余力的。細想起來,這也多少帶著一些來自中原文化的基因。
平海是一個姓氏十分雜亂的漁村,估計得有幾十個姓氏。很顯然,這種雜姓的來源必定跟歷史上的歷次遷徙有關。南遷的和流放的;原住的和投親的,都跟這樣的姓氏來源有著直接的淵源。記得早年,老人們在榕樹下講到的很多關于莆田姓氏來源的故事,有關于小五哥的故事,關于陳經邦的故事。老屋隔壁就是供奉白馬圣候的新興境,也相應的流傳著關于白馬救南王的故事;還有娘媽(媽祖)宮的故事,施瑯和師泉井的故事,龍王廟和玉霄宮的故事,朝陽山的故事……每一段都可能帶來關于平海人姓氏的源起。更重要的是,正是與中原文化的淵源關系,才帶來了平海人較為穩固的人文意識和基本傾向。來自更加深邃的血緣基因,強化了平海人長久以來的訓誡:
讀書人才有出頭日。所以,直到今天,平海人對于孩子的教育都是十分投入的。
也有趣事。春節在村里走著,看到一個新蓋的房子,正堂門楣上用大理石做成的匾額上寫了三個大字:忠義堂。既令人驚愕,也彰顯了主人的豪氣。比起常見的關于姓氏起源的“江夏流芳”這一類的字,這幾個字更突出了人格氣息?;蛟S吧,靠海的人家,人文深處多有豪情。
當年學車的時候,教車的師傅總是說,車開到平海埭頭一帶時,車速務必要慢,因為當地人對于車的鳴笛聲是不大理會的———言語之間多有不解。其實,他是不懂的———平海人骨子里對于物質的東西并不太尊崇。對于這里的人,人世的尊榮與否不在于你開什么車。車與車主人本該意識到,自己才是那個“闖入者”。古人有進故土下馬行走的習慣,現代的人,禮節上的滯后,不過是物質化的嬌慣而已。不妨說,進村的車,本該繞道而行,默聲進入,才更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馬”的意思。
每一個寫作者乃至每一個人面對故土時,都會難掩內心的猶疑和恐慌。因為我們知道變化在所難免,從前的時光已經回不去,卻在無形中等同于———變化中的故園也回不去了。所以,離開越久的人,越趨于沉默。顯然,這不僅僅是“近鄉情怯”,更多的是無法“回望自己”。
前一段看左靖先生編的 《碧山》 中有關農村改造的部分,才更多感慨農村中的整舊如舊,需要巨大的智力支持。實用和特色,人文與風貌,土地與隅居,都有很多學問。這不僅僅需要參與者的熱情和心愿,更多是考驗治理者的耐心和鄉情視野。
平海也是一樣的,時代推搡著———這里面臨更加巨大的變更時機。這樣的變化之中,有多少人會留心那些不變的東西!
文脈,心氣,習性,傳承;而這才是我們長存的根基。如果我們不能為十年以后的這個地方的面貌做出預估,那么,更多的變更都可能是逞一時之快。未來其實總是在不遠處,凝視著我們。
也許,比起一般意義上的農村,漁村似乎更容易避開那些魯莽的侵占,原因其實簡單,因為在我們背后,有著———海洋。
而對于海洋,顯然,我們知道的太少。
我們除了獲取之外,并沒有更深的理解,并沒有留心海洋有沒有一天天變得易怒,變得暴躁,變得更加脆弱和消化不良。平海,這個名字中的深意有多少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篡改?!拔┰负2ㄆ健?,這樣的簡單祈愿中,有多少化在了我們日常之中。海所賜,恰似天之所賜。
海洋太大,似乎沒理由跟平民百姓計較,這是我們一代代人的自然想法。但在現代文明之下,越來越高度的機械化、越來越精密的科技化、越來越快速的生態互動中,海洋一定會有無法承載的一天。過度的欲望會逼迫著海洋成為人類的對立面,成為一種狂暴的水的深淵。
這似乎不是一個漁村所該面對的。平海,這樣一個依舊保有漁村面貌的村落,對于未來,本該只有更加簡單的訴求。海邊人,似乎更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我一次次站在熟悉的海邊,它的遼闊化解了人心中一切的狂躁之氣。因為海洋是有生命的,所以,面對它,可以看到人心的邊界和海的無界。
在西北的時候,當我面對西北綿延的群山———在夜風中群山似乎在浮動,也是洶涌壯闊;才一點點理解了“蒼山如?!钡恼Z意。
那時,我總能一次次想到平海的煙茫浩渺的波濤。海邊長大的人,海洋的記憶早已深入心神。想起來,每一個地域成長的人,都有自身的遼闊背景。關于海,關于山,關于河流,關于黃沙,關于道路……而每個人心中的那一塊屬于自己的內心地域,我們總是一點點維護著它的本色,就像維護著我們長久的內心記憶和每一張值得撫慰的臉龐。這樣的一種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維護和留戀,本身就是我們———內心的蔚藍。黃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