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在“涅磐”中重生
由于年代較久遠,后人又保護不善,一些古建筑自然殘損嚴重。為了有效保護文物,兼顧改善民生與城市發展,我市將 5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移建綬溪公園內進行保護。那么,這些遷建古建筑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請看———
在延壽溪畔,有 3 處懸山頂、燕尾脊、富有莆仙民居特色的建筑正在施工。這就是遷建的翁氏古民居、柯氏修史堂和朱天貴祠,目前工程接近尾聲。這天,我前往探訪這些遷建古建的“前世今生”。
綬溪公園風光秀麗,歷史人文積淀深厚。隨行的市文管辦工作人員說,為了有效保護文物,兼顧改善民生與城市發展,2 年前,經報省政府批準同意,我市決定將朱天貴祠、薛公池和詠歸亭、柯氏修史堂、翁氏民居、林氏民居 5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移建綬溪公園內進行保護。遷建前,對這些古建筑全部進行攝像、攝影,并對構件進行編號。施工單位必須具有文物遷建、遷移保護資質,還邀請文物專家現場指導,按照原材料、原規格、原工藝,盡最大可能恢復原建筑風貌。
進入工地,我跟隨一位挑著建材的工人來到一座遷建古建筑的大門坦。市文管辦工作人員介紹,這座遷建古建筑是朱天貴祠,面積 100 多平方米,現已基本完工,只剩下最后的上漆。朱天貴祠是康熙收復臺灣后,旨命興化府為隨施瑯征臺在海戰中殉難的朱天貴建祠,還追封太子少保,謚“忠壯”,由地方官春秋二祭。莆田古時有四個城門,這座祠就建在鎮海門(東門)內路側靠東,坐東朝西,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與穿斗木結構,建筑保存清初原構,完整地體現 17 世紀 80 年代建筑風格,1993 年被列入我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我了解到,目前在市區東大路還有朱天貴祠的部分原建筑,但早已破敗不堪。這座祠原本氣勢恢宏,還有一張媽祖像。然而由于地勢較低,每到雨天,就會積水,年久失修、白蟻侵蝕等原因導致房屋陸續倒塌。經遷建,再現了原有風貌,并賦予新的“使命”,將借用給市攝影家協會作為辦公場所。今后將開展攝影交流,舉辦作品展等,成為文化傳播窗口和旅游觀賞景點,豐富市民文化生活。
穿過朱天貴祠,我們來到對面的柯氏修史堂。從偏門進入,只見上下廳堂連著天井,一個個柱礎撐著木柱直抵屋頂,已經鋪就的紅磚地板紅得發亮。年近七旬的建筑師傅黃慶發說,他們工程隊負責朱天貴祠和柯氏修史堂遷建。去年 6 月,工程開始打地基,10 月底正式動工?,F在只等著安裝竹編門窗及給木構上漆了,預計一個月后可竣工。
黃慶發拎起一塊紅磚說,這種磚很厚實,目前早已斷產。這種磚和一些木構,是從民間收購來的。
文管辦工作人員告訴我,柯氏修史堂是莆田史學巨著誕生地,原位于市區勝利街北段,占地 400 多平方米。據記載,柯氏修史堂是明景泰狀元柯潛侄孫柯英(弘治十二年進士)由靈川鎮柯朱村遷居于此,因名小柯山。
在正德年間,花費 68 年時間建柯氏宗祠??掠⒅涌戮S騏在嘉靖二年中進士,辭官在此研究史學,成為明代史學家。他花了 20 年心力,寫成《宋史新編》200 卷,所以柯氏宗祠也叫“修史堂”??率闲奘诽檬蔷哂兄匾獨v史文化價值的建筑,保存明代結構,是我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修史堂 10 多年前受到破壞,市政府經過專門研究,認為采取異地遷建保護措施比較合適??率闲奘诽每⒐ず?,將借用作為海西書畫交流創作基地活動場所。
臨近中午,我們坐車趕往距離較遠的翁氏民居。翁氏民居占地 1594 平方米,用巖石做基底,加蓋紅磚外墻,上部刷上白灰。沿著外墻行走,大大小小的弧形拱門映入眼簾。進入室內,拜亭、天井、廳堂一個連著一個,其中有個天井正在施工,邊沿堆積著大量的沙石。大門坦已經安裝的門枕石雕刻工藝精湛,左右兩側嵌著清代民國流行的幾何圖形磚雕,壯觀的“大宅門”處處凸現“富貴元素”。
翁氏民居原位于市區梅園路城北市場西側觀橋,建于清嘉靖年間,到道光年間才完工。其沿襲了莆田地區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結構形制較為簡潔,裝修裝飾極具地方特色,是典型的清代莆田民居特點。由于民居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 1993 年被市政府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民居在 2010 年 4 月 26 日被落架,目前還有一座占地 400 多平方米的西院落未建,遷建竣工后將作為莆田畫院。
在采訪中,市民對古民居遷建有不同的看法。文物部門表示,2002 年重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明確提出,不可移動文物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這是出于對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的深層考慮。古民居遷建實屬無奈之舉,當遷建成為唯一有效的保護手段時,應該盡快實施。
我了解到,由于年代較久遠,后人又保護不善,民間一些古建筑自然殘損嚴重,出現木質腐朽,屋頂坍塌,墻體斷裂等問題,失去了往日的古韻。制約古民居保護的主要問題還是維護經費不足。目前,只對列入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進行維修保護,其他有價值需要保護的古民居則得不到資金支持。而且,因古民居內部產權混亂,申報文物保護舉步維艱。
任何一座城市的 DNA,都是凝聚歷史、傳統、特色與文化的文脈,保留著城市獨有的歷史傳統與文化特色。當前,我市正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不少古民居在拆遷范圍之內。如何保護與傳承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古民居,考驗著城市建設者的文化智慧。黃凌燕